短篇合集_我所钟爱的死亡(下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我所钟爱的死亡(下) (第1/4页)

    现在开始进入正题哟。

    其实我一直都对死亡有某种迷恋。每个人都是这样的,对艺术性的死亡更甚。文学作品总是会因为与死亡有关而“得到升华”。这类例子有很多,比如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,巴黎圣母院,莎乐美,活着(一部叫活着的书里绝大部分重要角色都死了是件挺有意思的事)等等,在我的书架上可以找到一大堆。大团圆的结局总是像虚伪的幻境,只有血淋淋的死亡才能给我真实的触感。

    在童年时期,我就敏锐地察觉到自己的这种倾向。我多次幻想死亡的场景,想象一朵朵鲜血开出的花(好吧,不是所有的死亡都这么结束)。然而,我也清醒地意识到人们对虚伪假象的热爱。人们总是喜欢自我蒙蔽。许多人接受不了鱼在面前被开膛破肚的场景,却能毫无压力地喝下nongnong的鱼汤。也有许多人看到完整的动物皮毛会感叹它的残忍血腥,却对皮具皮草爱不释手。人类就是一种虚伪的动物。

    我不否认我也是其中的一份子,部分来源于人类的天性,部分是因为在这个虚伪的物种间生存的必要。假如面对一具真实的尸体会因恐惧而颤抖或呕吐,那么这个人就是人类社会标准中的“正常人”,而不是什么可怕的存在。假如对着尸体作出“啊,太完美了”或者“他死得一点美感都没有”的评论,那可大大违背了道德标准。虽然在虚构作品中不乏这类人物形象,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会对这种“变态”敬而远之。

    刚刚说到了死亡的美感。没错,即使是钟爱死亡的我也更偏爱优雅的死亡。什么是优雅的死亡呢?这是一个很难给出明确答案的问题,不过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
    嘛,先不说这些。求生是人类的天性,死亡也是人类的天性。我们活着就在不断追求生,但我们的终点无论如何都是死。可以说,我们每天都在为接近死亡而努力呢。好像有点偷换概念了?

    死亡是神秘的。谁都不知道死后会发生什么,知道那个神秘彼岸的人们都无法向我们描绘。但毫无疑问,死亡是自由的。

    曾经听过一种说法,人类的灵魂只有21克重。虽然只是无聊的心灵鸡汤,不过似乎普遍认为灵魂(如果存在)是很轻盈的,古埃及人不是用羽毛来称量灵魂吗?想想看,死后就会浑身轻盈,迎来未知的自由,多么美妙啊。

    死亡也是生命最后的庇护所。当一个生命在这世间感受到过大的痛苦,它便会寻求死亡的庇护。像麻雀这样的动物,失去自由,便通过死亡来获得自由。

    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拒绝死亡的诱惑呢?

    我第一次感受到真切的死是在大概四岁。那时我在公园里发现一只幼鸟。它蜷缩在地上,羽翼未丰的翅膀不住地颤抖。我突然感受到一阵渴望。那是来自真实自我的渴望。

    不过我当时还不足以明白这些,只是着迷地伸出脚踩了一下,只一下。

    我感受到脚下的轻微脆响,“啪”的一声,像是一声惊呼,又像是一句叹息。那只小鸟就歪着脖子不动了。

    从此,我就爱上了这种声响。我不断抓一些昆虫,将它们按扁。我还踩过一只幼小的老鼠,或者将猫狗从楼顶扔下去。“啪”,“啪”,“啪”,我扯断蝴蝶的身躯,捏碎漂亮的甲虫,踩烂路上的蜗牛。如果捏一下被蚜虫覆盖的枝条,那一阵劈里啪啦的声响真是动听,就像死亡大笑着经过一样。

    这些声音令人着迷。后来,我看到一篇文章,里面提到“生命拔节的声音”。这不就是生命在拔节吗?从落后的沉重躯壳飞跃至死后的自由自在。

    不过,我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。

    是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