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穿成靖康之耻后的帝姬 第118节 (第2/3页)
开始出题有失偏颇,故意为难他们。 只考中的举人们,恐不会答应。 且在考试之前,州府教谕早已经多次强调过,北地的科举要进行变动。 秋闱之后,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回想起,当年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。 新政的各项举措,其中包括严格取士,重儒家经史子集的策论,轻诗词。 后来新政废黜,范仲淹被贬谪到了邓州。 落榜的考生,不由得暗暗期待,北地的科考改革与庆历新政一样,以惨败收场。 不止读书人在关注燕京的科考,中枢的官员们同样忐忑。 庆历新政之后,大宋的积弊不但没得到缓解,反而更加严重。因庆历新政引起新的朋党之争,持续多年,给大宋日后的没落,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影响。 虞祺作为礼部尚书,主持此次春闱。等考完之后,考生终于能歇息,他却要继续忙着阅卷。 阅卷官从各部挑选,考卷糊名,由来自三省六部出题的考官,分别批阅。 阅完考卷,虞祺扯着张浚赵开,甚至将郑氏与虞允文也拉上了,一并前来找赵寰。 郑氏烦恼得很,扬眉道:“你看你,找我来作甚。我没考过科举,不懂这些诗啊词,策论文章。你叫上我来,莫非是要我没脸?” 虞祺拱手赔礼,笑呵呵道:“郑相想左了,这考卷,真只照着写诗词文章来答,定会名落孙山。” 郑氏好奇地道:“当真?照你这般说,可是此次的考生,都落榜了不成?” 虞祺叹了口气,道:“倒不至于都落榜,只差强人意啊。这次考试,赵统帅只打算录取五十人,照着比例,只有一成不到。只怕是落榜的,会心生不满,倒向了南边。” 赵开参与过出题,深知这次考卷的难度,沉默了片刻,道:“老虞,你先缓缓,别着急慌忙的,先听听赵统帅的意思。” 张浚明白虞祺叫上他们的用意,眉头皱起又松开,道:“老虞是在忧心,说不定一不小心,会与庆历新政一样。” 郑氏回想了下庆历新政,她顿了顿,旋即道:“说起庆历新政,赵统帅先前刚从邓州赶回来。范仲淹知邓州多年,她岂能想不到这些。赵相说得对,不若先去听听赵统帅的想法。” 虞祺一想也是,暂且按耐住了焦虑,进了大殿。 赵寰正在翻看眼前的一堆邸报小报,见他们进屋,她拿出一张小报放进匣子里,其它顺手收起来,随口问道:“考卷已经阅好了?” 虞祺忙答是,“只赵统帅,此次考生的成绩,唉,真真是一言难尽呐!” 赵寰见怪不怪,道:“不好是正常,能好才有鬼。” 虞祺怔楞住,赵寰问道:“考卷呢,给我看几份,好中坏,都各拿几份。” 虞祺只带了几份名列前茅的来,听到赵寰要其它考卷,忙吩咐人去取了来。 赵寰没看经史子集以及策论部分,一方面是她不擅长诗词文章;另一方面,她不喜这种夸夸其谈。 越过这一部分,赵寰看了算学律法等答卷。 待看完之后,赵寰理解了虞祺的愁眉苦脸。成绩最高的,只是矮个子里拔高个,最后的几名,更是没眼看。 虞祺仔细觑着赵寰的脸色,见她看完试卷,并没动一旁考生的履历,心里又打了个突。 赵寰他们鸦雀无声,很是紧张的模样,不禁笑了起来,道:“接下来还有各种技艺考试,有得忙。你们可要放宽心,保重身子要紧,别太过在意了。” 张浚忧心忡忡道:“赵统帅,以前每三年一次的春闱,取士都在三百人以上。这次着实少了些,恐考生们再闹事。科举取士,乃天下国家之用,不得不谨慎。” 赵寰在邓州时,因为不便露面,前去范仲淹创办的花洲书院外,只在马车上,远远看了一会。 花洲书院声名远扬,欧阳修与黄庭坚都曾写诗盛赞。后来范仲淹的第四子范纯粹也出任了邓州知州,他见到书院已破败,出资修葺过一次。 此书院对赵寰来说,并非因为范仲淹所修,他的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,特地前来走一遭。 赵寰是为了范仲淹的得意门生张载,曾在此读书而来。 张载是出名的理学大师,他最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