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39 (第2/2页)
变成一具空壳。
“无妨,”朱凌锶用力摇摇头,谢靖露出欣慰的笑意。
在书里,刘岱倒台还要好几年。
他治家不严,儿子在老家犯事,出了人命,姬妾又争风吃醋,闹出丑闻,这才被御史一本参上。
但是最初参刘岱的几名言官,下场都很凄惨。首辅气焰正盛,竟然支使锦衣卫来拿人,四十仗下去,就都不会说话了。
徐程忍辱负重,跑到皇帝面前给刘岱上眼药,也没能奏效,反而被徐良盛记恨上了。
一直到北京保卫战结束,谢靖在朝中的人望达到顶峰,刘岱失了人心,又因逃跑主张遭人记恨,是以墙倒众人推,这才落下马来,辞官回乡收场。
这回应该不那么难了吧。
谢靖表情严肃,眼神坚决,“臣自当考虑后果。”
要是这次扳倒刘岱不成,往后的仕途,谢靖可就无望了。
他便再没有机会,亲手实现“九州升平”的理想。
朱凌锶点点头,知道谢靖没把筹码放在自己身上。谢靖从来没指望过,让小皇帝去正面迎战。
该说他贴心呢,还是太现实,朱凌锶有些失落。
谢卿,如果可以的话,
朕也想成为你的依靠。
第27章帝心
内阁首辅刘岱,看到这篇弹劾自己的奏章时,心中泛起的不是愤怒,也不是惊慌,而是难以停止、关于往事的回忆。
天兴八年,他高中榜眼,进了翰林院,做了一个小小的编修。虽然人微言轻,心里却十分高兴。非翰林不入阁,入阁拜相的大门,已经为他打开。
事情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。刘岱的命运,也和这样一封弹劾的奏章,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
天兴帝刚继位时,是一个很勤政的皇帝,常常为了批改奏折而彻夜不眠,大太监们被他整治得服服帖帖,不敢往朝政之事伸一根指头。百官有皇帝做榜样,谁都不敢懈怠,朝中显出一派清明景象。
谁知到了天兴五年,天兴帝刚满三十岁,不知出了什么原因,就忽然跑去修道去了。
于是在宫中筑丹房,拜太上老君,还请了一帮道士作陪,日日在烟雾中唱喏不休。
从此也不再上朝,一应政事,交由内阁首辅胡元泰打理。
说起胡元泰主事时的朝政,几十年过去了,还被人拿出来当反面教材,要引以为戒。
何弦给朱凌锶上课的时候,也强调过这一点,一定要广开言路,多方创造百官群臣向皇帝反映问题的渠道,千万不能让胡元泰的事件重演。
胡元泰把持朝政的个人风格非常鲜明,那就是“一手遮天”,造成的后果也很严重,说起来叫“暗无天日”。
这个人对着皇帝,歌功颂德,做小伏低,看起来十分和气,对着百官群臣,便是另一份面孔。
他权力最鼎盛,也是百官怨愤到达顶峰的时候,不仅朝政大事所有的决策都由他说了算,贪腐的范围也是前所未有的广泛。
卖官鬻爵早已不新鲜,既插手军饷,还克扣户部工程款,就连救灾款,也能雁过拔毛。
当时朝中的人,分为“胡党”和“其他”两类,“胡党”很好理解,胡元泰的下属和爪牙,“其他”则包括中立以及暗搓搓的反对派。
明着反对胡元泰的人,运气好的是贬官出京,不好的就流放下狱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