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分卷阅读25 (第2/2页)
得所宿。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xue也,且各得其栖宿而已。”刘表不死心,亲自去请,庞德公正和夫人耕田,见到刘表来了,就停下耕作,站于垄上,而他的妻子继续耕耘。刘表指着庞德公的妻子说:“先生苦居畎亩不肯官禄,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子孙?”庞德公答道:“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受、好逸恶劳的毛病,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、安居乐业的生活,怎能说没留,只是所留不同罢了(世人皆遗之以危,今独遗之以安。虽所遗不同,未为无所遗也)。”他们三人对庞德公都很尊敬,才学和品德都得到了庞德公的认可。学习了一段时间后,庞德公把他们推荐给了司马徽为师,进一步开阔了眼界。司马徽字德cao,中原地区的颍川郡人,避难来到荆州。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,与庞德公志趣相投,二人关系很好,庞德公称其为水镜先生。记载,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,称之为兄。一次,司马徽去看庞德公,恰巧庞德公到汉水对面为先人扫墓去了,司马徽径直来到内室,叫来庞德公的妻子、儿女,告诉他们:“徐庶说今天有重要客人来找我和兄长交谈,你们准备准备。”庞德公的妻子和儿女们一个个跟司马徽见礼(皆罗列拜于堂下),之后奔走忙碌,准备饭菜。庞德公回家,还跑到司马徽跟前问候,闹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(不知何者是客也)。司马徽终生未仕,所以史籍对他的记载有限,似乎没有太大的知名度,但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,并且早在中原时他就已经很知名。记载,有人慕名前来请他,被他坚拒,有人想让他帮忙出谋划策,他一律说“好”“好”,这也好那也好,他的妻子忍不住说他:“人家问你事,你怎么一律都说好呢?”司马徽答道:“你这样说,也很好(如卿之言,亦大好)。”这就是“好好先生”典故的由来。其实,司马徽这个好好先生不是糊涂,而是装糊涂,他和庞德公一样,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纷争。司马徽在襄阳避难期间主要以开馆授徒为业。他们三人在学习期间遇到了历史上被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,向朗自小就拜司马徽为师(少年事师于司马徽门下)。他们还遇到了历史上曾经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参谋处长(军谋祭酒)的学者尹默,他也拜司马徽为师,学习古文经学(远游荆州从司马徽、宋忠受古学)。当时朝廷和州郡办的学校是官学,一些学者开馆授徒称为私学,汉末时节,随着今文经学的兴盛,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,卢植在北方开私学,教出公孙瓒、刘备两个著名的学生,当时最有名气的私学是郑玄,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气大的,如崔琰、国渊、郗虑、刘琰以及长期追随刘备的孙乾等。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景灏、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,一来是敬佩司马徽的学识,二来缘于司马徽办有私学,他们三人除了在学业堂学习外,还可以在司马徽的私学里得到系统性的学习。庞德公不仅推荐了他们三人,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庞统一块去学习。庞统字士元,生年不详,年龄应与诸葛亮不相上下。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,看上去并不聪明。庞统去拜见司马徽时,司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,庞统就坐在树下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